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7篇
  免费   29篇
管理学   11篇
民族学   4篇
人口学   10篇
丛书文集   74篇
理论方法论   35篇
综合类   261篇
社会学   5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91.
In this conceptual article with illustrative data, we suggest that it is useful to rank island nations as potential refuges for ensuring long-term human survival in the face of catastrophic pandemics (or other relevant existential threats). Prioritization could identify the several island nations that are most suitable for targeting social and political preparations and further investment in resiliency. We outline a prioritization methodology and as an initial demonstration, we then provide example rankings by considering 20 sovereign island states (all with populations greater than 250,000 and no land borders). Results describe each nation in nine resilience-relevant domains covering location,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society according to published data.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ost suitable island nations for refuge status are Australia, followed closely by New Zealand, and then Iceland, with other nations all well behind (including the relatively high-income ones of Malta and Japan). Nevertheless, some key contextual factors remain relatively unexplored. These include the capacity of the jurisdiction to rapidly close its borders when the emerging threat was first detected elsewhere, and whether or not large subnational islands should be the preferred focus for refuge design (e.g., the Australian state of Tasmania, the island of Hokkaido in Japan, or the South Island of New Zealand). Overall, this work provides conceptual thinking with some initial example analysis. Further research could refine the selection of metrics, how best to weight the relevant domains, and how the populations of prioritized island nations view their nation's selection as a potential refuge for human survival.  相似文献   
92.
从古典本质观出发研究教学的困难不仅在于教学现象的纷繁复杂,更受困于本质和现象二元对立。笔者以存在现象学 视野下的本质观为理论基础,以直观的方法分别观察在无他人在场和有他人在场两种情形下教师教授的意识和学生学习的意 识,得出教授即以教授为目标的教师之自我意识,学习是以学习为目标的学生的自我意识。但有无他人在场,教师和学生自我意 识的存在方式有所不同。无他人在场时,教师和学生都处于纯粹自我意识的状态中;而当他人在场时,教师和学生将可能处于纯 粹自我意识和被动反应两种状态相互转化的动态过程中。  相似文献   
93.
This paper proposes a way of integrating the concepts of habitus and mood. The purpose of this conceptual move is to enrich Pierre Bourdieu's treatment of habitus with a better recognition of its affective aspects. The paper draws on phenomenological studies of psychic disorders and applies the concept of existential feeling to specify what moods are and do. The framing proposed distinguishes between dispositions that function in the foreground and in the background of habitus. Thereby it is possible to regard moods as background dispositions of habitus. 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what this idea of moody habitus can do for research in habitus and human practice.  相似文献   
94.
本文认为,英伽尔登是为了解决现象学中本体与意向之间的危机来研究文学艺术作品的,其思考的结果却使他走上美学研究之路。他用现象学的思维原则建立起艺术本体论:进而用现象学意向性的方法,闸述了艺术认识过程。因受现象学发展的影响,后期的英伽尔登把审美价值当作美学研究的核心,并企图为其确立一个现象学基础。  相似文献   
95.
在独立于欧洲大陆的现象学运动情况下,维特根斯坦曾经在1929年初重返剑桥大学之际提出了一个他自己的“现象学”版本。那么,他对于“现象学”的界定是什么? 他的这种想法是在什么时候并如何形成的? 这种思想在其哲学转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他的“现象学”与胡塞尔的相关思想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 ——自从斯皮格尔伯格在1968 年发现所谓的“维特根斯坦的现象学之谜”以来,国际学术界已经提供了不少诠释维氏这一思想的方案。本文将对这些海外学者业已取得的成果作一番梳理,以彰显研究维氏“现象学”问题的学术意义以及这一研究自身的客观难度,并为中国哲学界介入该话题的讨论提供基本的学术背景。  相似文献   
96.
《瓦尔登湖》是美国超验主义作家梭罗的代表作,内容丰富,意义深远,字里行间不时闪现出哲理的灵光。本文着重以20世纪现象学的开创者胡塞尔的纯粹现象学为出发点分析探讨该书以感性直观为基础,借助于语言达到抽象真理并由此激发读者对于美和真理的热爱与思考的文学特色,并阐释了它的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97.
宗教经验一方面有别于日常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也有别于宗教智慧.在这个意义上,如果般若现象学或智慧现象学能够成立,那么对般若的获取也应当进行两方面的现象学还原:既排除世俗的经验而达到宗教经验的层面,也排除宗教的一般经验而达到宗教智慧的层面.只是这种还原的具体操作,必定有别于知识现象学的还原方法.很可能不是通过一般意义上的学证,而是通过特定意义上的修证.但它也必须是在现象学意义上的明证性,即某种可以显现出来的明证性.  相似文献   
98.
通过对现象学之父布恰塔诺的哲学与大乘佛教原理的分析比较,揭示了这两种源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智慧体系的共同性,得出结论:所有文化和哲学的最后目的和最高境界,就是实现全人类每一个生命个体的道德至善。  相似文献   
99.
传统形式逻辑自以为是"形式的",但其未看到,所有的判断都是建立在时一个自在存在的世界的素朴信仰之上的,它预先赋予了世界以一种客观的意义和存在地位,因而变成了一门客观的"世界逻辑"与经验的实证科学.由于形式逻辑既无法实现自我证成,也无法帮助其他实证科学超越其实证性,所以,一门真正的哲学逻辑学,一门既能全面解释一般科学之本质可能性,又能引导其现实发展的科学论,最终只有通过先验现象学、先验主观性的奠基才能得以产生.从客观逻辑到主观逻辑,从形式逻辑到先验逻辑,这是胡塞尔借助现象学方法所铺就的一条逻辑之路.  相似文献   
100.
现象学在其本质上是一种方法,一种让事物按照其本来面目显现出来的方法。这在教育现象学研究中具体表现为以下四道程序与方法:其一,将研究的对象转向师生所体验到的教育生活世界;其二,通过调查研究来观看个别的示例———个别师生所体验到的教育生活世界;其三,在个别示例的基础上对教育生活世界进行现象学还原,从而直观到教育的纯粹本质———教育生活世界的稳定结构;其四,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其他现象学者和其他方法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比较,以分析其中的异同和各自的利弊,从而使自己的研究变得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